如何把20年塞进5分钟
*图片来源于一口老炮
我一直很好奇,今年618,20周岁的京东,会拍出一条什么样的片子庆生。
有没有IP?拍给谁看?东哥会不会出现?宏大叙事还是小切口?互动量和完播率如何?圈内口碑怎么样?这些都是我好奇的。
毕竟要把一家企业20年的历史,装进5分钟的纪录片里,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,一个情绪没照顾到,就会引起各种吐槽。
每当企业要做周年纪念片的时候,往往,素材一大堆,如何铺开以及让别人去传播、去记住,是每个市场品牌部人员头疼的时候。
这里面的底层逻辑就是一套故事的叙事逻辑,故事需要时间,如同酒需要时间一样。
40年以上的企业,对于年轻人来说,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时间的距离感,这种距离就会产生美,文化、习惯、社会的巨大变迁都会带来好奇心,100年前的创业故事,本身就是一本跨越时空的小说,茅台、招商局、中国银行、全聚德这些品牌很容易出彩。
套路都非常相似,回顾雄厚的历史,展现当下发达的肌肉,黑白片一放,创业早期的战乱苦难一说,谁不蒙圈。
京东100年的时候,把现在京东干的任何事,拿出来都可以随手一个大片。
5年、10年,短的故事也很好说。
这个时间段,企业还算是创业期,朝气蓬勃,每天都在幻想,讲新故事,业务上升期,包袱轻,烂事儿少,很容易聚焦,把豪言壮语说清楚,好好吹牛就行了,基本上企业家站出来就行了,科技公司大部分都是如此操作,不管是大洋彼岸,还是咱们,不管是盖茨还是乔布斯,不管是张朝阳还是马化腾,都不得不跟企业,在前10年,强绑定。
最难做的,其实就是20年、30年的企业,社会的主流受众看着你长大,没有什么神秘感可言,主营奶牛业务大概率已经到了天花板,第二增长曲线还在苦苦寻找,叙事要兼顾过去与未来,这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。
刘强东从宿迁走出来,创立京东,融资的故事,押注仓储,重资产实业模式,56万员工,618购物节,这些都是本届受众熟悉的信息点,如何浓缩到一起呢?
这里炮哥要讲一个自我定位的故事,其余技法则迎刃而解。
道理很简单:一个人过生日,关键不是你自己记住自己的生日,而是别人来贺喜。而你影响了多少人,就有多少人真正来道贺。
一个企业纪念自己的周年,原理也是如此。
所以,京东20年整条5分钟的片子,主角似乎不是自己。京东,就是一抹红,就是烟火气。这是京东20年,与14亿人一路相伴的自我定位。主角是京东所影响到的14亿人。
这种看似宏大的叙事,其实是很难驾驭的。
通过阐述“红的故事和流动的奇迹”,可以让企业的员工、客户、股东甚至几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产生共鸣,都有共情和共鸣,这本身是比较难做到的。
从最高处、最远处、到最慢处、最暖处等等,极致故事的缓缓展开,用平凡和亲近的语速,去阐述不平凡的故事。这是这个片子的高明之处。有软的高原故事,有硬的数字对应。红色的物流车,红色的光伏屋顶,红色的京东小哥服装,不断地流动,不断地呈现,最后,用红色的无数第一次的数据,来感受这种陪伴感和亲近感。
所有京东的用户和客户,看到了,都会不知不觉地看完,都会忍不住转发和评论几句。因为他不高高在上,他很接地气,说的是每个人与那一抹红的故事。
在片子中,京东让渡了主角,让一抹红成为一个线索,一个纽带,京东红,最后变成了一个IP。
主角是观众,主角是用户,主角是你自己。
片子最后,刘强东与诸多京东小哥一起出现,合影。很显然,是作为配角出现的。
这就是这个片子的高明之处。
用户是上帝,红色的主角是人民群众。京东不忘本。
目前来看京东这条《红的故事与流动奇迹》,以及相关的《20年,我们在》、《幸福来敲门》的播放数据以及点赞数据和评论数据,都大幅度超越了京东之前的视频,在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类似视频中,成绩也算斐然。
这里面,仔细去观察的人,就会发现,京东今年618跟人民日报的绑定非常深入,得到了头版的位置,这条视频也成功在人民日报的官方渠道发布了,官媒的背书能力,由此可见。
另外,京东这次的618庆生视频来自吴猛领队的集团公关部。
按照传统,一个公司的视觉传播,一般都是由品牌市场来做,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公司,开始选择让公关部门承接,目前来看,公关在品牌传播和心智占领上,要比市场行为更加有效,尤其是互联网科技公司。
京东公关部的这种战略思维承接,对于很多大厂品牌其实是一种启发,品牌要的是心智,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ROI。
有几个企业的品牌也私下找我交流,怎么看待现在越来越卷的品牌视频行业,预算不断砍,要求却越来越高。
针对这个话题,我跟我的客户交流了一下。
第一个问题就是,我们要拍给谁看?
受众是谁,这是我们做传播工作,第一步要思考的问题,这决定了一条记录片的走向。
我们的受众有可能是内部员工,有可能是各级领导,有可能是合作伙伴,更多的可能是社会上千千万万的用户,天下没有一招鲜的套路,可以一鱼多吃,让所有层面的受众都痛哭流涕或者开怀大笑的方案。
所以,预算充足的公司,可以奢侈一把,针对不同受众,去做很多不同版本的纪录片,这种套路在汽车、白酒等领域实属常见,一般来说,成熟的大型企业,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接待展厅,用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过去和现在,这里面播放的片子基本就是To G、To B导向的。
那如果因为各种原因,只能拍一个片子的话,如何选择?
一般来说,我给企业的建议都是,谁是衣食父母,就拍给谁看呗。
这里面的衣食父母有两重概念,一个就是踏踏实实的用户,一个就是高高在上的老板,他们都是传播人的衣食父母,两个群体的情绪,都需要照顾到。
那么,如何在高大上、情怀、故事、完播率上做好协同,是非常考验执行团队的智慧的,我之前接触过的某家家电企业,在周年的时候,做了一条非常接地气的视频,各种播放数据也很好,甚至拿到了热搜,但是老板却不开心,他认为视频没有讲清楚企业的故事,把企业讲小了,而且总是炒冷饭,没创意。
小切口,容易出彩,但是也容易出错,因为老板们更多的时候,是喜欢业务和实力的全面呈现,以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责任,这也是为何我们总在各种企业的纪录片中,看到大面积的航拍和笑脸。
所以,我的建议是,不一定要出彩,但是一定不能犯错。
那么,小切口,就被首先抛弃了,那么如何弥补互动性和完播率呢?明确的叙事风格,也许可以弥补。
余华的小说,不用看署名就知道是余华写的,莫言的小说也一样;盖·里奇的电影不用看导演也知道是盖·里奇拍的,安东尼奥尼也一样;蜷川实花的照片,大卫·鲍伊的音乐,这些都是带有明显风格的艺术形式。
我把京东这条视频转到了我不经营也很冷静的几个社群里后,立刻引来了讨论,大家异口同声,舌尖!
几乎所有人,都在京东20年的主题纪录片中,闻到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味道,京东20周年的纪录片,前面20秒,李立宏标志性的配音,加上新疆、西藏的雪山、草地壮美的自然景观,迅速开始让我们联想到各种大快朵颐的美食,进入“舌尖”时刻,确保了观众留存,然后从昆山到慈溪再到宿迁、西安和上海,航拍视角居多,最后用一片烟火祥和的大团圆结尾,这是非常典型的舌尖叙事手法。
有记忆点和风格,已经成功一半。
最后,说一个题外话,一个企业的传播作品,成功不成功,最直接的判断依据是什么?有没有人想要抄袭。
京东这条视频出来后,我有一个福建的客户和一个西南客户,直接来找我,问我能不能照葫芦画瓢复刻一个类似的片子,这就是一种行业认可。
没有人模仿的成功,永远都是自我意淫,所有的大师,背后都有一批山寨,真金白银掏出来抄你,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END